超3万亿户外运动产业五区三带布局明确

长途自驾、山地野营、骑行登山、摄影垂钓……当“走出去”成为社交新名片,户外运动产业也迎来发展风口。11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力争到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一幅“五区三带”空间布局拉开大幕。

疫情反而是户外运动的促进器

《规划》明确了产业规模的短期目标和想象空间无限的中长期目标。

到年,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发展格局。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

到年,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发展更安全,成为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规划》还明确了户外运动产业的涵盖范围:登山、徒步、马拉松、自行车、滑雪、皮划艇、滑翔伞等山水陆空领域几乎全覆盖。

张钧,东巴户外的主理人,知名的高山领队,在他看来,上述规划提及的山地野营、骑行登山、陆冲滑板、飞盘桨板等昔日小众运动早已在年轻人中普及开来。“疫情更是个促进器,相比于一些传统市内运动项目,户外运动人流量小,两三人可成行,独胆英雄也能玩,所以反而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张钧看来,这些年国内自然环境的整治也给户外运动更多空间。

八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十三五”时期,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户外运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

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

正如张钧所提到的自然环境是决定户外运动发展的关键,《规划》中也明确,将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

其中,围绕可利用的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海滩、海域等自然资源,在符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法律法规、管控要求和项目准入制度的前提下,在部分有条件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划定合理区域开展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试点,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监管制度。

此外,《规划》强调优化重点项目空间布局。例如,在河北崇礼、吉林长白山(非红线区)、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建设冰雪丝路带;南方地区为协同发展区域,形成东西南北交相呼应、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山地户外运动形成“三纵四横”(太行山及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丝绸之路、国道、长江、黄河沿线)空间布局。水上运动建设“五方三点”(以东优、西扩、南强、北进、中兴为五方特点的空间布局,以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为焦点、以绿水青山系列赛事为支点、以江河湖库海为发力点的三点式工作网络)产业集聚区。

产业布局强调因地制宜

自然资源向产业倾斜的同时,如何“因地制宜”、“事半功倍”获得双赢同样在《规划》里找到了答案。

《规划》提出,在京津冀区域,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东北、华北、西北冰雪运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方冰雪运动引领区。

支持长三角户外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若干户外运动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创新高地,发展露营、铁人三项、滑翔伞、滑水、桨板、骑行等项目,辐射带动华东地区,打造华东户外运动示范区。

推动中部地区山水陆空各类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山地自行车、垂钓、航空运动等项目,打造中部户外运动体验区。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华南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

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发展山地越野、定向、登山、攀岩、探洞、溯溪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辐射带动贵州、云南等省份,打造西南户外运动集聚区。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换,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马拉松、徒步、自行车、汽车自驾等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

支持长江经济带利用沿线水域资源发展皮划艇、赛艇、龙舟、漂流等水上运动项目,打造长江水上运动带;支持海南和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发展各类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滨海户外运动带等。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看来,“因地制宜”发挥的是区域资源的集中调动作用,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做到竞争力资源的适配,同时也能更加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意识。“不大兴土木、不大拆大建,在保护区域山水的同时,更好地去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吴丽云进一步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王寅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