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去哪里旅游,省会城市肯定是要去的。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甘肃建省约有多年的历史。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甘南、嘉峪关、张掖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最佳季节:5月-10月是甘肃旅游的最佳时间。因为甘肃省跨纬度很大,所以南北气候有明显差别。兰州以北地区夏天炎热,冬季严寒,日夜温差大,干燥少雨。甘南地区以天然草场为重要旅游资源,而夏季是草木生长最丰茂的时节,所以每年的夏季是游甘南的最佳时间。
那么在兰州我们都可以去哪里玩呢?
1、中山桥
兰州黄河铁桥俗称“中山桥”,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座历史悠久的古桥,是兰州市内的标志性建筑。黄河铁桥是公里黄河上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2、五泉山公园
五泉山公园内的五眼泉现在依然存在。一为甘露泉,在文昌宫西边,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如甘露;二为掬月泉,在文昌宫东面,泉宽约尺许,深约五尺,形如井状,中秋之夜,月出东山,这里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盘中;三为摸子泉,位于旷观楼下的摸子洞中,过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说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四为蒙泉,位于东龙口下,这里悬崖凌空,有瀑布泻下,如挂练,如扬丝,坠入乱石丛中,溅起无数明珠,流到草坡间,积成一片明镜;五为惠泉,在西龙口下的企桥南端谷底,泉圆形,水净沙明,清澈见底,味甘美,宜于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于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公园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分布在山腰之间,著名的有浚源寺、嘛呢寺、卧佛寺、地藏寺等,多为明清建筑。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崇庆寺内的金鋼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国内最早的古建筑。金刚殿内完好地保存一尊铸于明洪武元年(年)的铜接引佛和莲花基座。佛像重2万余斤,面露笑容,神态自然,为铜像之精品。
千佛阁位于卧佛殿东南的山岩上,供三世佛,两侧是十八罗汉,洞窟壁间塑有千余尊彩佛,故称千佛阁。登临千佛阁,全山景色尽收眼底,视野比在卧佛寺悬楼上更加开阔,远处山影缥缈,城里楼影重重,黄河如带,绕城东流。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鸣沙山在汉代时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魏晋起始称鸣沙山。最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便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的细沙堆积而成。
从上方看,山形错落有致,山脊挺括,宛如刀刃。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从下方看,山体则像一座座古埃及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
鸣沙山的神奇之处在于白天游人登山滑下,将大量的流沙从山顶滑下,但一夜之间,这些沙粒又可凭借风力重新回到山顶,恢复原来山体的形状。
月牙泉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怀抱之中,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为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月牙泉中的泉水水质甘冽,清澄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
月牙泉内盛产有珍稀的铁背鱼和中药药材七星草,有医治百病、延年益寿、催生壮阳的功效。敦煌当地百姓有七星草、铁背鱼、五色沙子“三件宝”的说法。
月牙泉的奇特之处在于虽然地处大漠戈壁,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水仅隔数十米,但泉水从来没有被流沙所掩埋,也始终没有蒸发干涸。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月牙泉“历经千古,沙不填之”的神奇现象。
游玩项目
赤足攀登鸣沙山山体温柔绵软,赤足登之无攀登石山摔伤磕碰之忧,也无穿越丛林荆棘刺烂划伤之虞,除观赏价值外,具有活血化瘀,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可以尽情放松身心,体验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
大漠乘驼乘骑沙漠之舟登鸣沙山,沿途可观赏丝路古道、大漠驼铃和塞外壮美的景色,体验沙漠探险激情,感受大漠孤烟沙漠之旅,别有一番韵味。
滑沙
滑沙运动是继滑冰、滑水、滑雪,还有滑草之后另一新兴运动,滑沙是采用坐在滑沙板上,两腿弯曲的姿势,顺着陡立坡势飞速向下,一鼓作气地投入金色沙海。滑沙滑道为45°,游乘滑沙板以每秒20米的速度下滑,随着惯性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快,十分惊险刺激。
滑翔机游客可以乘坐沙漠滑翔机在蓝天、白云间亲身体验飞行的刺激、遨游的乐趣,俯瞰沙漠绿洲、月泉胜景,全方位、多角度感受大漠风光。犹如大海上雄鹰在自由翱翔,让人回味无穷。
沙海冲浪自驾沙漠摩托车、沙漠越野车,感受沙海冲浪惊奇无比、刺激无限的乐趣,最大限度的体会挑战极限的乐趣。
情侣卡丁车驾乘特制沙地情侣卡丁车,驰骋在浩瀚无垠的大沙漠,尽情感受大漠风光,忘却烦恼,享受快乐,让爱情、友情、亲情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敦煌石窟从建筑形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禅窟。僧人们用以坐禅修行的洞窟。分两类,单式禅窟和多室禅窟。单式窟室较小,窟内有禅床,主要分布在北区,多室禅窟,中央一大主室,主室周围开凿较小禅室,以北凉第窟、西魏第窟为代表。2、中心柱窟。洞窟中央建一座佛塔,信众们进入石窟,围绕佛塔右旋礼拜。3、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最多见。平面为方形,洞窟正壁开一大龛。洞窟空间大,如殿堂一样,所以被称为殿堂窟,因窟顶为覆斗形顶,也叫覆斗顶窟。4、大像窟。窟内巨型佛像,窟前还有相应的殿堂建筑,以第96窟(北大像)和第窟(南大像)为代表。5、涅槃窟。窟中大型涅槃像,以第窟、窟为代表。6、僧房窟。古代僧人起居之所。洞窟宽敞明亮,窟中有灶、炕等生活设施。集中在北区。
敦煌的壁画题材主要有七类1、佛像画。佛与弟子、菩萨、天王等,还有千佛和说法图。2、中国传统神话题材。比如伏羲、女娲、羽人、飞仙、开明、文鳐等。3、佛经故事画。包括三种:释迦牟尼生平故事、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4、经变画。佛经的主要内容,情节较多、规模较大的画。主要有:涅槃经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等。5、佛教史迹画。佛教历史、传说的故事内容。6、供养人画像。出资修建洞窟的人被称为供养人。7、装饰图案画。各时代的装饰图案。
莫高窟飞天莫高窟的飞天非常有名,经过萌发期、创意期,历代发展,到了唐代,造型趋于富丽堂皇。
敦煌飞天萌发期1、北凉。飞天造型呈V字型。糅合了印度风格以及西域传来的人物造型及晕染画法,面相平圆,高鼻深目,躯体短壮。壁画中的飞天戴花蔓,披大巾,腰系长裙,半裸赤足,姿态笨重。2、北魏。白色长线勾画出长长的裙裾和飘带,同时还能看出晕染的痕迹。中原飞天头戴宝冠,上身袒裸,身形修长,长裙巾带翻飞,表现出动态的节奏。此时期中原与西域飞天并存。3、西魏。西域飞天、中原飞天、中国神话中的“飞仙”、“羽人”,兽面长耳,羽臂,半裸披巾一起出现。
敦煌飞天创意期1、北周。四壁出现了伎乐飞天,形成《妙法莲华经》中“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俱起,雨诸天花”的欢乐景象。人物面孔以消瘦型为主,眉目开朗;衣饰多样化,中原式风格的平涂晕染、褒衣博带成为主流。2、隋代。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飞天特征明显呈现女性化,形象丰腴健美,多为妩媚的少女或贵妇。
敦煌飞天唐朝。大唐帝国统治时期,佛教进入鼎盛阶段。飞天身体轻盈,姿态优美舒展,长裙裹足,璎珞臂钏清晰可见,展现出富丽堂皇的新境界。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个洞窟。
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窟、窟、窟、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重达两三吨。
石窟文化
宗教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盘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艺术石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
建筑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点洞窟
窟北魏晚期(-年)开凿,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称“天堂洞”。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涅槃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
窟北魏晚期(-年)开凿,窟内塑三世佛及菩萨、弟子。壁面又有贴影塑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
窟大型顶窟,平面横长方型,顶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阔8.60米,进深5米,窟顶正中为横长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个梯形披,窟内正壁、左壁、右壁各开一浅龛,四壁和整个窟顶绘满壁画。
44窟
建造于西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圆适中,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高1.30米,头戴冠,发呈三缕,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着裙,侧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质朴。
窟建造于西魏。平顶方形窟,顶高2.47米,面阔2.45米,进深2.35米,其四周又凿高宽各30厘米的低坛基,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浅龛,左右壁龛前的坛基上做方形佛座。
窟位于西崖中层东端。建于西秦或北魏早期,存造像均为南宋。原造像全毁,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内正壁塑交脚弥勒菩萨一尊,内着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结跏跌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养人一尊,高髻花冠椭圆脸。眉弯长与鼻相通,眼角上翘,小嘴,着当时世俗女式服装,外着交领长衣,右边腰中系带,长裙盖足露脚尖,右手握拳上举、左手下垂、衣纹线条自然流畅、身材窈窕、俏丽润秀、个性鲜明、为当时上层社会年轻贵妇的真实写照。左壁菩萨、头顶方巾、额有毫光、袒胸、内穿斜领小衣,外着开领长衫、两手重叠于腹前、手心向上、作观音相。右壁菩萨顶束高髻,面形与左菩萨相同。左、右壁菩萨面目端庄秀丽、仪态典雅、肌肤细腻、怡然自得、温婉可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窟位于西崖上层西端。建于北魏晚期,宋重修。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于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力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玉门关
玉门关是和田玉进出的关卡,一开始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向中原运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玉门关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
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景点特色说起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悲壮苍凉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对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西汉时玉门关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后不久,丝路中断,此关封闭。但自东汉建武至延光一百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已改为玉门都尉所辖。两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兴盛,丝绸之路呈现出衰颓迹象。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后,使关楼更中雄伟。从此,就改名叫玉门关。年6月,玉门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郎木寺
郎木寺创建于公元年。创始人暨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十一岁受戒出家,二十七岁前往拉萨学法,成为出类拔萃的大学者,五十五岁时,任西藏噶丹寺赤哇八年,功绩卓著,声名远扬。公元年,年届七十岁的他应家乡人民请求,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创建了郎木寺院。嘉参格桑活佛于公元年9月5日两手合掌、跏趺而坐,圆寂。
上世纪20年代左右,有位美国的传教士被郎木寺这里的风土人情所感染,觉得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一呆就是15年,回去后他写了本介绍郎木寺的书《Tibetlife》。世界旅游地图上标上了朗木寺,于是世界各地来到郎木寺的外国旅行者越来越多。
详细导览郎木寺具体是一个地域的名称,涵盖了三座寺院:分别是安多达仓纳摩寺,即格尔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达仓赛赤寺。
郎木寺现有闻思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印经院。寺院的佛塔主要有第一世活佛的肉身灵塔,据说该灵体的头发、指甲犹如新生;数万两黄金、白银和松耳石、珍珠等制作的历世其他活佛的灵塔,以及70余座大小不一的佛塔。郎木寺辖有十座属寺和两座静修院,是安多地区闻名遐迩的大寺院之一。
逝去的人在赛赤寺院后的天葬台上等着神鹰将灵魂捎往天堂。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寺院的喇嘛在大殿里庄严地诵经。
进格尔底寺,可以见到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闻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宝殿所在,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木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大雄宝殿旁是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虽然已过去了多年,但面容依如往昔。
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爬上赛赤寺的高处,眺望郎木寺乡和纳摩峡谷宛若仙境。赛赤,藏语意为法台(相当于寺庙主持),因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
郎木寺最热闹的是正月,届时将举行默朗大法会,即通常大众所说的传昭法会。寺院的喇嘛纷纷出动,带上面具跳神、演藏戏,还要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
整个森林公园可划分为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小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三岔旅游村和吐鲁沟草原游乐区等景区,有大小景点47个,主景有驼峰岭、天窗眼、藏龙洞、弥勒石、通天门、金刚峰、七夕桥、灯杆石、练功台、青蟾观、石壁泻珠等20多个,形态各异,造型奇特,有“青城之幽,峨嵋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的美誉。
在经过大通河桥之后,就进入了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其中星叶草、紫斑牡丹等几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临植物,蓝马鸡、麝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柳花、鹿角菜、蘑菇、蕨菜被称为餐桌上的“四大山珍”。
从大桥至三岔旅游村的6公里,分为了大小两沟,左侧是大吐鲁沟,全长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的公园主要赏景区,共计有24处景点,峰、峦、崖、石,千姿百态,绝壁飞瀑,石崖泻珠,虽自天作,宛如人开。再上行,就到了沟掌草原,这里是迷人的草原游览区。
从三岔右行则进入了小吐鲁沟林区。沟长7公里,有12处景点。这里地貌奇特、风光秀丽,植被垂直分布极为明显,顶部是辽阔的草场和牧场,山腰林木矗立,山脚农田覆盖。园内地貌起伏剧烈,山势嶙峋,有“神话般的绿色山谷”的美誉。小吐鲁沟林区内还有多种树木花草,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
崆峒山
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近年来,海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桑科草原
香浪节是甘南桑科草原上藏胞的传统节日。“香浪”为藏语,意为“拾柴”。每年六月,草原上风景如画,奶甜肉香,寺院的僧人就借口拾柴,来到野外与家人团聚,消遣上几天,后来沿袭成俗。
节日的前一天早晨,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来到拉布再(藏语,指祭神塔)的山头上。鸣枪放炮,高声欢呼,煨桑祭神,祈求神灵为大家除灾难,保佑全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开始各项娱乐活动。
第一项仪式是到山头进行“煨桑”,即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叶,并将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面、曲拉等投入火中。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拂晓的野旷中飘散着一阵阵扑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男人们骑马围着火堆转圈并鸣枪。
接着便进行插箭仪式,就是把高达十几米的木箭插到山头上的大木栏里。在欢度节日期间,藏胞们还要开展一些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如赛马、赛牦牛、拔河、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如果你到藏区旅游赶上时节,你可以和热情好客的牧民们尽情玩耍。活动由村中长者主持,主要内容有赛马、赛牛、摔跤、拔河等项目,不论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入夜,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
围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唱起悠扬动听的歌曲,翩翩起舞,尽情欢乐,直到深夜,一些中老年人及孩子们相继隐去,一对对年轻的情侣则离开帐篷,来到山坡上,树林或小河边,放声唱起情歌,互相倾诉心中的爱情,憧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