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泡了几年,过了几年的海岛生活之后,惧怕冬天的寒冷,也已经不能再做回citygirl,只有在海边,看到海、听见海浪,内心才能开阔、安宁下来,也许身体里残存前世关于海的记忆吧。
一支烟的功夫,看一篇文章;一壶咖啡的时间,看一部电影;天气好心情也好时,下海冲冲浪……可以像只猫一样慵懒,与现实世界保持着某种疏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填满时间,后海满足了我几乎所有的要求。
关于后海
这里有全国最多的冲浪店,混居着本地居民、生意人、职业浪人和游客。从三亚开车大概1小时车程,与著名的三亚景区蜈支洲岛隔海相望。整个村子步行逛完大概只需要20分钟时间,被一条商品街隔开,一边是冲浪海滩、酒店、酒吧这些为游客区域,另一边则是本地居民建的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民房。
商业街将游客区和长居区分隔,也分隔了民族与现代,一边是自嗨的村民一边是乌央乌央的浪人。当地村民有什么喜事丧事,在村里摆流水席,柴火铁锅炖菜大桌小桌将巷子堵得水泄不通,但人们依旧相当平和,没有车辆鸣笛,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这里外部车辆全部停在外面的停车场,在村里需要步行,民宿和餐厅都是均价,不存在“宰客”现象,从旅游项目、住宿到餐饮都是明码标价。物质无法区分财富和地位,一切显得极其平等。唯一明显的区别大概是肤色,浪人们和长期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拥有着小麦色的皮肤,肤白腿长网红脸不是这里的审美标准,能够快乐地曝露在阳光下可能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职业浪人和店铺主租住当地居民的房子,这个曾经依靠打渔为生的渔村,如今依靠旅游、租房营生。似乎没有了中国人普遍的对于物质和金钱的焦虑,这里村民的娱乐生活非常丰富,每天都能举办露天大型K歌会,从早唱到晚,并不在乎自己唱得好听不好听,他们的歌库相当丰富,从民歌到流行到摇滚手到擒来,经过长年累月地练习,唱得也并不难听,普遍高于一般ktv的水平。
也可能由于这些复杂的原因,这里的居民和店铺主有着看似“不俗”的随性,不会用辨别是否是“金主”的眼神打量你,走在巷子里,随地可见当地村民摆了桌子在外面k歌喝酒,他们会对着漂亮姑娘吹口哨,邀请你加入狂欢。
而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聚在这里的人,相互不会过问你是什么职业、收入如何,而是今天的浪怎么样、什么时候会有台风……
关于冲浪
年,冲浪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原因可能是因为疫情,人们可选择的旅行项目比较有限;而冲浪本身的魅力,一千个人或许能给出一千种答案。
一块冲浪板连接了大海和陆地,简单学习一些基本技巧或者花两三百块钱请一个教练帮忙推板,体验课程一次2个小时,经过无数次被浪拍翻的经历,就可以在板上站起来体验到在浪里驰骋的欢乐。
疫情原因,之前很多在国外旅居的旅行者、冲浪教练、潜水教练也来了后海开冲浪潜水店、做冲浪教练或者潜水教练,冲浪教练的门槛并不高,也许自己并没有掌握冲浪的技巧,只要能给客人推板,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还有些有趣的年轻人则在一些冲浪店里做义工,获得免费冲浪的待遇并结交一些朋友。
体验者和长居冲浪人共享一片海域,相互遵守最基本的冲浪礼仪:自觉给站在浪板上的人让出一条道;一道浪冲完时要面对着浪来的方向走出去抓下一道浪……
浪板上站立的方式各式各样,摔倒的姿势也各有千秋,菜鸟和高手们各自享受自己的快乐。即便几个小时纯被浪拍一道浪也抓不到,光看别人摔跤也能get到很多欢笑。
而要成为冲浪高手,没有捷径,除了将皮肤晒得黝黑外,一次次迎着浪走出去越挫越勇,不断总结摔倒的经验,努力练习上板、滑水、看浪……才能更有效率抓到浪,才能在更高更迅猛的浪里稳步如飞。
一些外国人也会来这里冲浪,让这个小渔村显得有些“国际范”,后海的浪人们也会不定期策划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双十一的单身派对,刚刚举办完的变装冲浪等,主持人们也会使用双语主持,方便老外们参与进来。
有句话说:“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才能所在”。这里是中国年轻人的主场,你不会再像出国旅行时那样感叹——老外可真会玩,你可能会赞叹道:哇,原来中国的年轻人们如此有趣,他们也越来越会玩儿了!
图/部分为后海变装冲浪派对现场照片
后海冲浪潜水项目咨询扫码添加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