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金茂教育集团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本人以前阅读学习过程红兵的一些讲座和多篇文章,并作了一些摘记,印象深刻,受益匪浅。现把其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五条摘记分享一下。
一、别以为老师所讲的一切学生都会听懂,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教师就需要进行活动设计,让孩子们实践实践、活动活动。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体育老师教孩子们学游泳,你在教室里讲游泳的理论、讲浮水的知识、讲滑水的动作,但你就是不让孩子们下水,你说孩子们会游泳吗?孩子们永远学不会!你只有把孩子们丢到水里去,孩子们才能学会游泳,他们需要实践才能掌握。
二、什么叫做“即问即答”?老师提出问题,立刻就叫学生回答,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学生可以回答,但是请注意,如果学生立刻就能回答,说明什么,说明老师的问题没有价值,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所以没有价值,学生已经会了。第二种可能,学生回答不了,回答不了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不给他思考的时间,那他怎么能回答出,那么,为什么老师不能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发现这个情况,还是希望多给孩子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给孩子们一点思考的空间,不要盲目地追求热闹。
三、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目标是暖场、引出教学目标,但暖场的方式方法要自然,一堂英语课教师给了一首歌,问学生喜欢吗?有学生说不喜欢。教师问理由,学生说没有理由。这样课堂就尴尬了,教师原本是以为学生会说喜欢,那么,接下来教师就顺水推舟地说,那我们就来唱唱这首歌,既起到暖场的效果,又自然过渡到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哪知道学生对老师这一套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已经排斥了,干脆给教师一个冷面孔,直接否定,看你老师能奈我何?教师预设的时候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喜欢与否是情感问题,学生可以喜欢,也完全可以不喜欢。而且喜欢与否的确也不是一定要有讲得清楚的理由,因此面对学生的否定,教师就变得很被动。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千万不要强加于人。
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开始繁琐化,一堂语文课充斥大量这样的问题,这个词好在哪?换一个语词可否?删去可否?对句子的赏析也是,甚至对标点符号也开始这样赏析。选入课文的作品应该说都是好的,至少有好的一面,但文章再好也未必字字珠玑,句句美妙,个个标点都显示微言大义,老师煞费苦心地找了一堆这样的词句、标点,做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解读赏析,然后生拉硬拽地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找到所谓的妙处、好处,一篇不错的文章就被活生生地解剖得支离破碎、零零散散,这样的细读就走向了碎读。
五、我认同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凡是学生已经懂的,教师只要检查就可以了;凡是学生不懂但学生自己看教材可以搞懂的,教师就让学生看教材,并让学生概括、提炼,在学生概括不到位、提炼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帮助他们概括提炼到位;凡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教师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所谓合作式学习,一定是在个体学习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展开合作学习;凡是学生个体学习没有解决、合作学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该教师讲授了,教师的讲解必须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果教师的讲解能够做到生动有趣,那效果更佳;凡是教师讲了学生仍然不懂,那就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