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峰
乡村体育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游客,吸引其观赏、休闲、健身、竞赛的新型旅游形式。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不仅能丰富乡村旅游类型、带动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还可推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湖南乡村体育旅游方兴未艾,但同时也存在总体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人才缺乏等问题,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关键抓手、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等加以破解。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保障
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自然资源特色和地方人文特点的运动乡村,尽量避免重复性、同质化建设。
科学规划。建议出台《湖南省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全省各地以乡村自然风光、乡村文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为依托,以参与运动、观摩比赛、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推进乡村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投入。统筹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落实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积极建设乡村户外球类运动场所、自行车道、健身步道、文体中心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公共设施,适当发展体育配套产业,比如体育培训、体育用品装备、体育服装销售等。
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创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比如潍坊“风筝节”、湖北清江闯滩节、土家族摆手舞等,都是以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体育活动支撑乡村体育旅游。
落实关键抓手,促进乡村体育旅游健康发展
从体育旅游市场占整个旅游市场的份额来看,发达国家占比为25%,而我国仅占5%,“体育+旅游”尚处于“前市场化”状态,前景看好、空间巨大。我省应顺应这一趋势,将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纳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总体布局,落实关键抓手。
立足自然资源,打造生态体育场地和项目。在保留乡村原生态环境基础上植入体育元素,建设开发集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场地和体育项目。比如依托乡村山地资源,开展山地自行车运动、定向越野、滑草、攀岩等运动项目;在河网相对密集的乡村,开发垂钓、划船、赛艇、滑水、漂流等运动项目。
树立品牌意识,拓展乡村旅游市场。发挥各地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做优做强“羽毛球之乡”“乒乓球之乡”“武术之乡”等乡村体育旅游品牌;探索“体育+康养”“体育+民俗”“体育+红色旅游”等乡村体育旅游新模式,促进中小型体育赛事特色化、乡土体育赛事民俗化发展,深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加强体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适当打破乡村行政区划,建设集户外运动、体育赛事、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改变乡村体验一次性消费模式。比如浙江天台后岸村是全国气排球、垂钓、地掷球等体育赛事基地,仅承接一项赛事,前后就可拉动住宿、餐饮、旅游产品销售等项目消费超过万元,此成功经验可供我省相关乡村借鉴。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乡村体育旅游服务水平
人才缺乏是制约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加快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构建校企合作培训体系。鼓励体育旅游企业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乡村体育旅游实训基地,根据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与岗位要求,实施综合型、技能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订单式培养。
加强本土人才培育。着力培养和提升乡村体育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鼓励擅长体育传统项目的本土人才参与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
推动体育专业人才下乡。吸引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体育旅游企业在乡村落户,引导体育企业、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健康有序开展乡村体育旅游活动,鼓励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科研人员等专业人士参与乡村体育旅游志愿服务。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