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飞行员培训” 雷雨云号称“天气快速加工厂”,能“生产”各种影响飞行的天气现象。雷雨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各种危险天气,它们对于飞行的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雷电、雷雨、飑、风切变、积冰和颠簸。 雷电,闪电击中飞机,常常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或设备损坏、电子设备遭受干扰、罗盘等部件磁化,严重影响飞机的通信、定向和导航。雷电还会破坏地面导航设施,影响地面灯光效果等。 形成雷雨的较低的雷雨云,会严重影响能见度,影响飞行员的目视判断,雨水还会造成飞机动量损失,“下压”机身,导致发动机熄火等,雨水在道面滞留,会改变跑道摩擦系数,产生“滑水”现象。伴随雷雨,还会出现下击暴流,一旦遭遇它,飞机会瞬间失控,造成严重事故。 飑和风切变,往往造成飞机倾斜、失速,甚至着陆时偏离跑道。积冰和颠簸也不容小视,积冰会改变飞机结构、使机身加重、飞机失速等,颠簸会使飞机偏离航线、机身震荡、操控性降低。总之,它们都严重威胁着飞行的安全。 专家建议,航空气象部门应加强雷雨预报,提供精准的预报和观测,管制部门结合气象预报,合理调控飞行。除此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机组人员进行雷雨等气象知识的培训,因为机组准确判断雷雨能否绕飞(超大雷雨云无法避开)并进行恰当的应急处理,是确保雷雨天气飞行安全最有效的手段。飞机各性能参数要加强监控,机载通信和导航设备、机身要及时维护,地面设施要正确安装防雷装置,必要时可加设地空短波通信(雷电对短波干扰较弱)等,上述措施都是雷雨天气下飞行安全的必要保证。
掌握了雷雨形成机理和特点,我们飞行员就应掌握如何判断和躲避雷雨,即:绕飞、穿越、飞越等。
对雷雨的躲避,首先源于正确的判断。所谓正确的判断,不仅仅是雷雨的“有无”问题,还包括范围大小、程度强弱、发展快慢、发展方向与飞行航迹的关系等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都搞清楚了,才能有实际意义的正确判断。一般来说,范围大小(包括顶高和底高),程度强弱在雷达上有明显的显示,较容易看清楚,而发展趋势是不好显示出来的,必须通过飞行员的分析,才能观其端倪。
雷雨云能不能穿越?穿越雷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雷雨云中穿越,另一种是指在两块雷雨云之间穿越,雷雨云中和雷雨云间通常伴有强烈的降水、放电、上升下沉气流。如果两块雷雨云在迅速发展,其间隔在缩小,甚至会连成一体,那么这样的雷雨即使当时看来有足够的间隔可以穿越,但当你飞到临近时可能间隔已不存在。
雷雨云能不能绕飞?不但取决于雷雨的范围大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雷雨的发展会不会使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形成锋面状雷雨带,连绵上千公里,很难绕过去。特别是沿风向发展的雷雨,看着能绕过去,结果越绕越远,越绕越强,远远偏离了航线,甚至使用备份油量也未能绕过,所以,一般绕飞雷雨都应从上风头绕过去。
雷雨能不能绕飞穿越?这不但取决于雷雨云的顶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雷雨云向上发展的速度。如果发展迅速的雷雨,很可能超过飞机的升限。
雷雨能不能从下方通过?不但取决于雷雨云的底高以及下面的地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雷雨云向下发展的趋势。一般来说,雷雨云的底高不太好判断,因其在雷达上的显影容易与地混淆,不易辨认。因此,除进近阶段外,一般在航路上不宜用这种方法。起飞前,如果起飞航道上有雷雨,一般不要起飞因为起飞航道上机动能力差,对躲避雷雨不利。等待雷雨减弱或移出后再起飞。进近航道有雷雨,应在空域等待,待雷雨减弱消失或移出后,再进近着陆,或者改飞备降机场。上升下降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天线角度,保证天线波束角涵盖飞行航道。也就是说,雷达能显示飞机上升或下滑所经过的路径上的天气情况。使用雷达观察天气应及时,一般来说,宁肯早些,不要晚些。早观察,早判断,早下决心,早采取措施,是防止误入雷雨的重要经验。
观察雷雨应是不间断的,不能一劳永逸。其实,雷雨是发展的,有时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刚才看还没有,现在看还没有,过一会儿看有了;刚看只有一点点,现在却是一大片;刚才看还没影响,现在看不躲不行了。这种情况经常遇到,所以要不间断地监视着。观察雷雨时,要合理使用距离圈、天线角度人工增益旋钮,以便更好地判断雷雨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观察到雷雨采取措施时,一般应采用留有充分余地的最保险的措施。不要去打刚刚好的“擦边球”。还应考虑到雷达的弱点和局限性。雷达只能观察到前面能“看见”的一个层面,如果前面雷雨或降水,电波被反射回来,后面的情况就探测不到了。
因此,飞行员不能认为飞过前面这片雷雨就平安无事了,也许后面还有更大的雷雨在等着你。万一陷入雷雨区,前后左右都是雷雨,躲没法躲,绕没法绕,怎么办?这时也不必惊慌失措,首先注意保持好飞机状态,防止顾此失彼,只去管雷雨,结果带来另外的危险。看住雷达,使用增益旋钮,交替使用中小距离圈,往颜色较浅、色彩变化梯度较缓的方向飞去,尽快脱离雷雨区。
飞行员培训是飞行员自己的家园。peixun,在这里我们为你展示飞行员从招飞、体检、培训、学习、就业以及关于飞行员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个人i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