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户外运动产业规划发布:培育一批户外运动龙头企业年产业总规模超3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北京报道
11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林草局、国铁集团等部门共同印发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到,到年,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发展格局。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
文件还提到,到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户外运动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智造等领域加强协作,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微户外运动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
促进区域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发展
户外运动产业近年在中国发展迅速。《规划》称,截至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维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丰富体育消费供给方面,目前要继续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其次是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构建完整运动项目产业链条。同时还要创新开发体育新产品和构建赛事体系。体育总局回应人民群众对户外运动的消费需求,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不断丰富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
《规划》首次明确全国户外运动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出构建“五区三带”的空间布局,形成重点项目突出、比较优势显著、区域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
文件称,以京津冀为核心区域,以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东北、华北、西北冰雪运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方冰雪运动引领区。
支持长三角户外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若干户外运动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创新高地,发展露营、铁人三项、滑翔伞、滑水、桨板、骑行等项目,辐射带动华东地区,打造华东户外运动示范区。
推动中部地区山水陆空各类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山地自行车、垂钓、航空运动等项目,打造中部户外运动体验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华南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户外运动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发展山地越野、定向、登山、攀岩、探洞、溯溪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辐射带动贵州、云南等省份,打造西南户外运动集聚区。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价值转换,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马拉松、徒步、自行车、汽车自驾等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支持长江经济带利用沿线水域资源发展皮划艇、赛艇、龙舟、漂流等水上运动项目,打造长江水上运动带。支持海南和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发展各类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滨海户外运动带。
优化重点项目空间布局
文件提出,推动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重点户外运动项目差异化发展。冰雪运动深入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以京津冀为核心发展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在河北崇礼、吉林长白山(非红线区)、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建设冰雪丝路带;南方地区为协同发展区域,形成东西南北交相呼应、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山地户外运动形成“三纵四横”(太行山及京杭大运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丝绸之路、国道、长江、黄河沿线)空间布局。
水上运动建设“五方三点”(以东优、西扩、南强、北进、中兴为五方特点的空间布局,以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为焦点、以绿水青山系列赛事为支点、以江河湖库海为发力点的三点式工作网络)产业集聚区。
汽车摩托车运动打造“三圈三线”(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哈尔滨至三亚、北京至乌鲁木齐、上海至拉萨)辐射出的自驾运动精品路线和营地网络。航空运动协调推进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资源禀赋区域发展,布局“公里航空体育飞行圈”。
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文件提到,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不够,户外运动装备器材便利化运输难题有待破解,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缺乏、设施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破解这些问题瓶颈,助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文件提出,利用风景道、步道、水道、雪道、跑道、骑行道等线状道路,串联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滨海度假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自行车驿站、滑雪场等设施,形成全域覆盖、配套完善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格局。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运营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场地设施运营水平。推广“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政府和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建设运营”等公建民营模式,强化政府要素保障能力,保障企业市场化运营灵活度,提高户外运动营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运营效率。
文件还提到,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因地制宜建设航空飞行、汽车自驾、冰雪、山地、水上等户外运动营地,完善停车、供水、供电、环卫、通信、标识、应急救援等户外运动配套设施,加强户外运动营地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统筹用好多方资金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到年,建设各类户外运动营地个。
文件提出,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类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鼓励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成效作为全民健身活力城市指数的重要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