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美国在全球军事科技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尤其是在冷战期间,凭借领先的高技术优势,美国的技术装备以设计思想前卫,性能参数先进,技战术指标卓越著称,是现代军事装备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者。
而到了冷战后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更是投入巨资研制了大量至今仍堪称“黑科技”的技术装备,以确保军事领域方面的优势。
可惜的是,随着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的调整,那些为对抗苏联而生的“黑科技”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后在美国大幅削减军费支出的背景下,又被陆续取消了后续的研发和生产计划。
结果,代表美军最高技术水平的“黑科技”们大部无疾而终,仅有一少部分幸存下来。
鉴于篇幅太长,我们将分两期介绍那些被美国人自己中止研发的先进技术装备。
MGM-A“侏儒”洲际弹道导弹
为打击苏联核弹地下发射井、控制中心等硬目标,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制了一种新型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代号MGM-A,绰号“侏儒”。
根据资料,MGM-A弹道导弹为单弹头三级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全长16.16米,直径1.2米,全弹起飞重量16.7吨,有效载荷公斤,最大射程公里,核装药战斗部最大当量50万吨,全程采用惯性制导,圆概率误差小于米。
MGM-A弹道导弹采用车载机动方式发射,为其配套的加固机动发射车重心低矮,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在核打击下具备较高的生存能力。
“侏儒”洲际弹道导弹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以较小的起飞质量便拥有了洲际飞行能力。
该导弹在降低结构重量,提高发动机比冲等方面做到了极致。
弹体外壳采用了质量更轻,强度更高且价格更昂贵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三级发动机的燃料也全部改用了燃烧效能更好的新型高能固体NEPE推进剂。此外,“侏儒”导弹还额外拥有一个液体动力末级助推器,专门用于战斗部的末段助推。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MGM-A弹道导弹以不到17吨的质量做到了接近1.3万公里的射程,创造了技术奇迹,成为了世界上起飞质量最轻的洲际弹道导弹。
而更恐怖的是,30年前研制的MGM-A弹道导弹在技术上仍处于世界前列,其所创造的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作为对比,与“侏儒”导弹起飞质量相近的东风-16/17导弹射程也就-公里的水平,质量更大的东风-26导弹射程也不过-公里,而传统的洲际弹道导弹虽然有效载荷更高,战斗部质量更大,但起飞重量也达到了35-40吨的水平,远不如“侏儒”的轻巧和灵活。
由此可见MGM-A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性能之强。
按照计划,MGM-A弹道导弹本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役,成为美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在美国全面调整军备发展计划后,MGM-A导弹就成为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年,随着美俄《削减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签订,MGM-A洲际弹道导弹的后续研发计划被彻底中止。最终,耗资亿美元的“侏儒”洲际弹道导弹成为历史。
MGM-反坦克导弹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进一步增强陆军部队的反装甲能力,美国计划研制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系统以替代现有的“陶”式反坦克导弹。
经过研究和评估后,被称为“瞄准线反坦克导弹”的研制项目启动,即后来的“LOSAT”高速反坦克导弹系统,代号MGM-。
MGM-反坦克导弹是一种专门用于精确打击主战坦克等装甲目标,并保证摧毁的车载重型反装甲武器系统。导弹全长2.87米,直径毫米,重约80公斤,最大速度米/秒,有效射程米,最大射程米,使用激光驾束制导,命中率大于90%,采用硬质钨合金穿甲战斗部,有效射程内可击穿毫米厚的均质钢。
MGM-反坦克导弹系统是美国为谋求技术领先而研制的一种新型反装甲武器,最大的特点是另辟蹊径地采用了新颖的高速动能穿甲战斗部,是世界上第一种通过动能弹芯穿甲的反坦克导弹。
这种战斗部的反装甲原理和坦克炮的穿甲弹类似,利用高速飞行产生的强大动能直接贯穿坦克装甲,无视其主被动防御,甚至连爆炸反应装甲也没有任何效果。而试验结果也表明,高速动能导弹对于坦克的复合装甲、混凝土工事等硬目标均有着良好的摧毁效果。
最关键的是MGM-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极快,从发射到命中最多不过5秒的时间,几乎没有给目标留出任何反应时间,做到了发射即摧毁,作战效能成倍提升,是新一代的反装甲利器。
按理说,MGM-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服役后将会是最有可能威胁坦克地位的武器。
美国陆军通过多次试验后也对MGM-反坦克导弹的未来报以了很大的期望,甚至在4年已经做好了全面换装的准备。
可惜,沉迷在冷战胜利思维下的美国政府认为“LOSAT”项目费用高昂、威力过剩,对于现阶段的美军过于前卫。最终,于5年彻底否决了MGM-反坦克导弹的后续采购计划。
结果,昙花一现的MGM-反坦克导弹退出了历史舞台。
EFV远征战车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为保证登陆舰的安全对由海到陆的两栖作战提出了“超视距”的要求。而美军原有的AAV-7A1两栖突击车缓慢的海上行驶速度已很难再满足未来两栖突击作战的使用需求。
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了具备更高输送性能和陆上战斗能力的新一代两栖战车的研制要求,以加强美军由舰到岸的两栖突击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被称为“AAAV”先进两栖突击车的研制计划出炉。
至3年,经过大量性能测试的样车正式通过设计定型,并被正式命名为“EFV"远征战车。
按照美军提供的数据,EFV战车长10.67米,宽3.66米,高3.28米,战斗全重34.5吨,车体为铝合金装甲,可防御14.5毫米重机枪和毫米炮弹破片。武器为1门30毫米机关炮,乘员3人,载员17人。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马力(水上)/马力(陆上),最大行驶速度水上46公里/时,陆上72公里/时,水上最大行程公里,陆上最大行程公里。
EFV远征战车面世之后便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那震惊世人的水上高速行驶能力。
传统的两栖车辆在水面航行时由于大部分车体都位于水下,速度普遍只有10-15公里/时,这就导致航渡时间过长,严重拖累了登陆作战的进程。
而EFV远征战车则创新性的采用了“滑水”技术。当需要水上高速航行时,EFV战车就会收紧履带并展开首尾辅助滑板,变成一个大型滑板。而后在大马力喷水推进器的推动下,车体会被抬出水面,从而实现高速“滑行”。
凭借用这种新颖的设计,EFV远征战车的水面航行速度达到了46公里/时的惊人水平,是AAV-7A1两栖战车的3倍以上,两栖突击能力成倍提升,
也正是由于EFV优异的性能,才保证了美军的“超视距”登陆的可能性,使得登陆舰可在40千米以外的安全距离上卸载登陆装备,大幅降低了被岸防火力打击的概率。
不过,EFV远征战车在优越性能的背后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由于采用了“滑水”技术,EFV远征战车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悬挂装置和履带系统。
因此,EFV的造价极其高昂,达到了万美元的水平(7年币值),而当年一辆M1A2主战坦克的造价也不过万美元,连美国人自己认为都有些过分昂贵。
更不凑巧的是,当时的美军正在执行军费削减计划。
结果,性能先进但价格昂贵的EFV远征战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牺牲品,直接被放弃了后续的生产计划,彻底被束之高阁。
虽然EFV远征战车项目的夭折令人扼腕叹息,不过在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家受此启发则成功研制了同样具备“滑水”能力的两栖突击战车。
这就是中国的05式两栖突击车。
M8轻型坦克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提升空降部队的遂行大口径直射火力,美国陆军准备研制一种新型空降战车,以取代性能落后的M“谢里登”轻型坦克。
经过层层筛选后,由美国联合防务公司开发的“M8装甲火炮系统”获得了美军的青睐。由此展开了后续研制计划,从而诞生了著名的M8轻型坦克。
M8轻型坦克,基本型自重16.7吨,最大功率马力,公路最大速度为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千米,底盘采用扭杆悬挂装置,炮塔内有自动装弹机,最大射速达到12发/分,车组乘员3人。
主要武器为1门毫米低压线膛炮,发射穿甲弹时在米距离上可以击穿毫米厚的钢装甲。火控系统与M1主战坦克基本相同,射击反应时间小于10秒,具备动对动射击能力,动对静时首发命中率大于90%。
作为一款全新研制的轻型坦克,M8有着无与伦比的先进性能。
在火力上,M8轻型坦克首次具备了正面对抗主战坦克的能力,能有效提升了空降部队的直射火力。
在防护上,M8轻型坦克则研发了一套极富前瞻性的模块化装甲防护系统,可以根据需求搭配三种不同的防护套件。
在机动上,M8轻型坦克还具备优秀的快速部署能力,可通过C-战术运输机直接实施空投作战,落地15分钟后即能投入战斗。
而且,M8轻型坦克还有一项绝活,即超低空空投技术。
这种空投技术使得M8轻型坦克在不需要降落伞,不使用机场的情况下便能从C-运输机上直接投放落地,而经简单整备后参与作战。
超低空空投比起传统的伞降投放方式隐蔽性更高,投送速度更快,投放地点更精确,能有效提升空降部队的火力打击效率。
应该说,M8轻型坦克以强大的火力和优越的战略机动性结合极富特色的防护系统足以成为美国空降部队强有力的火力支援装备,甚至于美国陆军至今仍对其念念不忘。
可惜,在国际形势剧变后,即将完成的M8轻型坦克被美国政府认定不再符合战略需求。
最终,随着M8装甲火炮系统研制计划戛然而止,现代轻型坦克的先驱者也寿终正寝。
XM-1"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陆军感觉到以M自行火炮为主的地面火力支援体系已经落后,因此向国防部提出了“先进野战炮兵系统”的研制计划,以满足美军面向21世纪的作战需求。
不久后,由美国联合防务公司推出的新型火炮项目通过了方案评估和论证,随后被更名为“十字军战士”的自行火炮项目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1年,“十字军战士”火炮首辆样车下线,研制代号被命名为“XM-1”。
根据资料,“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战斗全重55吨,全车乘员3人,发动机最大功率马力,底盘采用液气悬挂系统,最大公路行驶速度78公里/小时,越野速度4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公里。
主炮为1门56倍口径身管的毫米火炮,射速10-12发/分,携弹量60发,具备发射制导炮弹的能力,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40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50公里。
全车拥有先进的信息化火控系统和的车载网络化信息处理设备,具有完善的自动化火力控制与指挥控制能力,可以实现“单炮多发同时弹着”。
与其配套研制的XM-2供弹车采用同一底盘,携弹量发,具有自动供弹能力,可在10分钟内向自行火炮补充48发炮弹。
“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可以说是美国军事领域“黑科技”的集大成者,采用了大量至今仍堪称超前的先进设计。
火炮身管改用液体冷却技术加强散热增强火力持续性;
毫米火炮使用新型的再生式液体发射药技术,同时改为激光点火发射,提升炮弹的初速和射程;
整车拥有高度的自动化能力,炮塔内具备自动装弹和发射的无人化操作能力,车组的3名乘员全部位于车体前部;
先进的信息化火控系统配合高效的火力系统可以做到3发炮弹同时命中目标,1辆“十字军战士”的作战效能相当于3辆MA6自行火炮。
从理论上说,“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是迄今为止技术最先进,性能最强的地面火力支援武器,整体设计领先世界主流自行火炮10年以上的时间。
但是,这些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先进技术耗资巨大,研制成本飙升,即便是以财大气粗著称的美军也很难承受这种天价的资金投入。
在3年,已耗资亿美元的“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经美军评估后认定,其先进的性能不足以弥补其采购成本过高的问题,因而取消了后续的研制计划。
至此,酝酿了多年的“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项目夭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