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年前年的5月,广电总局曾颁布的“22条规定”,对古装剧的播出比例进行了严格控制: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年该卫视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原则上两部古装剧不能接档播出。但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如李白、屈原等改编的古装剧不在限制范围之内。
此规定业内称之为“限古令”,一经颁布,直接导致卫视播放位置的一票难求,大体量古装剧都不能百分百肯定自己能顺利拿到播出权。而中小成本古装剧,更是需要自谋出路,二三线卫视、网络渠道都成为其“谋生出路”。
而近日,业内盛传一则消息,虽然未有官方证实,但从之前总局大力提倡现实题材作品来看,这条信息仍值得我们揣测三分。
网传最新“限古令”从网传消息中,主要能看出三点核心变化:1.严禁戏说胡编乱改历史在一线卫视播出;鼓励历史正剧创作,并提供资金、备案、过审等扶持;2.各一线卫视古装黄金档限额有15%提高至19%,同时青春偶像剧播出数量将至10%以内,并严禁恶俗青春偶像剧传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数量规定只是播出1-2部;3.严禁收视率造假,严禁注水电视剧。
这则消息如若可靠,里边阐述内容可谓拳拳到肉,一方面进一步限制题材,拿题材保有量最高的古装剧开刀。另一方面,首次将监管范围延伸到收视数据造假领域。可谓是“最严限令”。
古装剧越限数量越多,到底是“限古令”还是“助古令”?
由于年的“限古令”限定的是播出量,也就是集数占比,而不是古装剧数量。因此随着资本的介入,单部剧投资增大,导致古装剧不但数量越来越多,集数也越来越长。
同时13版“限古令”出台的目的,是想通过限制数量来换取剧集质量的提高。然而市场并不随其所愿,“限古令”推出4年,在电视屏幕古装剧确实少了,但在网络渠道,古装剧数量只增不减,古装穿越剧也大行其道。
来自娱乐资本论消息:“虽然有‘重大历史题材’剧不占份额的规定,但是历史正剧仍旧不是电视剧制片方的首选,年到如今广电总局的备案中,重大历史题材的古装剧仅有八部,连这三年备案的剧目总数的百分之一都没到,而古装剧占备案总数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从绝对数量上看,古装剧仍旧是电视剧中一个热门门类。”
而从网播数据上看,古装剧的整体数据是强于现代剧的,《芈月传》《花千骨》《琅琊榜》纷纷跻身年网播量冠军。创单集销售价记录的,也清一色的古装剧。并且古装剧较容易开发游戏、周边,《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均开发了手游,“糖宝”衍生品一时风靡。
非黄金剧场、网络播放,助推古装剧“另类生长”
前文提到的“限令”之后的剧目疯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剧目出口就是非黄金剧场,规则只限制了黄金剧场,甚至只是限制一线卫视。因此一线卫视非黄金时段,一般用来播放人气较高的古装剧,据说采购价不低于一线卫视黄金档的价格。同时一线卫视会新开辟的周播剧场可能也会将资源倾斜于高人气古装剧,比如江苏卫视暑期将播映的《九州天空城》。另外像中央八套因为是专业电视剧频道,因此不在古装限额之内,可以播放更多古装剧。
除了躲避政策规定在卫视的投放选择外,如今发展如火如荼的网络渠道成为一大波古装剧的绝对主力出口。即使在网传的“新限古令”规定上,我们仍没有看出对网络渠道的过多限制。
因此不但催生了新的播出形成,如“网台联动”“先台后网”,甚至是“先网后台”。新播出形式让绝大多数都实现了双赢局面,也有偶尔一到两部剧惨遭“滑水”。但从周播剧或者网台联动选择古装戏播出来看,可以发现古装题材比其他题材更为适合用“周播剧”的播出模式。
同时,网络渠道还成为一些大IP大制作的大剧的发行“退路”,如金马影后马思纯主演的《将军在上》、台湾女星张钧宁参与演出的《九州海上牧云记》目前均曾爆出被卫视“退片”疑云,虽然两出戏的制作公司都驳斥传言,但两出戏目前只在网路播。
结语
目前看所谓“最严限古令”规定中,产生最多影响的还是电视台,尤其是一线卫视领域。而从上次“限令“来看规定之下,古装剧不降反升。这次是否仍旧是对网络渠道的助推?
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从16-17年,总局对网影视市场的规范不断加深,网台审核一体化也已经推出。如若将网传消息多一个限定——网络平台同时适用。那恐怕,网络渠道只能是大剧的“退路”而非那些“中小散”剧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