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GR实务工作小组
转自|LegalRoad
前言
当我走上人生的分叉路上,我意气风发,誓要做出一番事业。这时路口坐着的人告诉我,前面哪一条路不好走,哪一条路有泥泞。我什么都不懂但我有一腔热血,什么也不听的大步向前。可他似乎并没有说错,有的路是真的好难,我摔了几个跟头才知道。于是我气喘吁吁停在路口休息。这时,路口来了新人,也像曾经的我一样面容青春。有些经验需要亲身感受,但有些已被验证出的“雷”大可不必自己再试。以下分享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即将成为实习生的你有些许帮助。一
进入职场时你的心态
(一)此刻,你不再是一名实习生
1.对外称呼要保持专业性
当你开始这一职业时,你就不再是一名学生,你要让自己进入这份职业的状态。要对自己具有充分的信心,即使遇到自己不知道或者无权限的事项,也可以用合适途径妥善处置。这是自己专业性的体现,对自己团队负责的表现,对客户尊重的象征:“我作为实习生,在实习的时候犯过的最大错误就是,把自己当成‘实习生’。比如在某红圈所非诉团队实习期间,和合伙人一起去项目地出差,之后合伙人因为事务离开,把我留在项目现场。那时,我没有摆脱实习生心态,在项目遇到小问题的时候,立刻表明自己‘实习生’的身份,然后联系合伙人。虽然没有出大问题,但是公司对合伙人、其他资深律师没有在现场,只留一个实习生略微表示不满。后来合伙人私下找我聊天,认为我没有摆脱学生心态,其实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实习律师甚至执业律师,这样让公司更加信任,也能承担更多任务,得到更好的锻炼。”
当然,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在加拿大普通法系地区,不管你的身份/职位是实习生还是Junior,对外都要称呼自己为某某律师、某某检察官或者某某法官。并以此身份作则,维护团队形象,保证对外的认可[1]。在加拿大的律所,要求是对客户都要称呼自己为律师,哪怕只是学生实习,因为客户不会希望自己来到律所第一个沟通的人是一名实习生。因此说自己是律师是对自己、律所和客户的专业性要求和尊重之体现。如果遇到自己不确定的事项,可以说明自己不负责该项业务/无权负责此事,并第一时间转给有资格的人,这是更为恰当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团队分工良好有序。但直白的说自己不知道/我不会/我还是一名实习生等诸如此类的话,就是非常不专业的行为,客户的感观很差,对律所的影响也不好。但这一点在香港则完全不同。虽然同为普通法系地区,在香港如果没有律师资格自称律师可能会触犯刑事法律,此时实习生只能自称IamtheassistanttoXXX(该律师的名字)[2]。在大陆,对外自称律师助理、实习律师一类,似乎会比实习生更合适。对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具体处置措施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外形象要保持专业性。2.主动争取合适任务,自己不仅是“实习生”在国内,法院实习也是众多法学生实习的一大去向。但同样是在法院实习,为什么有同学会觉得“很水”,不过是整理卷宗、打扫卫生,最多也就是充当书记员的角色,而有些同学则觉得收获很多,能够了解法院内部的职能划分,从收案到判决实现全程参与。二者之间会有带教人是否用心培养的差别,但更主要是看自己是否足够主动、留心学习。“比如我在法院实习期间,跟着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官助理,但是自己囿于“实习生”的身份,一直没有主动争取任务,只做一些边边角角的零碎活。后来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自己主动争取,其实也能参与其他更深入的工作,比如简单判决书的撰写、法官会议的记录等。”“我在法院实习的时候会比较勤勉,除了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和法官们的日常关系也不错,于是有时法官会让我写一些简单的判决,对他们来说可能只不过是日常工作,但对于自己来说,确是意外的锻炼。在之后我又主动询问能否旁听合议庭合议讨论,也获得允许,收获很多。”每一次实习机会不仅仅是简历上的两行字,更是了解一份工作的机会,因此要学会主动揽活,让实习更有价值。总之,都是希望有能力的大家能够在实习当中,不再被实习生的心态和身份所局限,能够更多的深入参与、感受这一行业,这对认真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会有很大帮助。(二)摆正心态,你只是一个实习生
这似乎与第一部分有些矛盾,实则不然。第一部分是想要告诉你,要有自信和专业性,主动学习,而不要误以为实习生的身份可以让自己划水、让别人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这一部分是要表达,我们本质上还是来学习的,需要谦虚;这并不是我们的正式工作,不要给自己不匹配的过大压力。1.保持谦虚,保持学习的态度
比如,当你回到老家,在小地方的公检法实习时,一定要摆正心态,你面对的法官可能在学历上不如你,或者你觉得他们专业能力似乎也不是那么强,但你要知道,他们可以在当地参与审判工作多年,积攒的审判经验、对民情体察、对相关法律的熟悉程度等一定是丰富的,他们身上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假如法院实习时,你的办公室大都是年长的前辈,一定要学会谦虚,这更是意外之喜:也许他们的学历经历不如你丰富,但他们在实务上几十年的积累一定让你受益匪浅。虚心求教,他们会和你聊很多以前有意思的案子,都可以作为学习素材。一个小的经验是,可能法院的很多工作人员年龄比较大了,对新的软件、好用的工具等都不熟悉,这个时候主动提出来帮他们做一些省时的操作,或者教他们用简单的新工具,会有惊喜收获。当然,这样的举手之劳也是你应该做的。”2.不要给自己不匹配的过大压力实习的时候也不能把自己看的很重要,这样就压力不会很大。有的人可能天生就容易紧张,可能是担心留用,还有时是因为担心自己没有做好工作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无论如何,搞清楚自己实习的目的,就能让实习生活更加好过一些。“如果未对实习的领域及团队有很深刻了解的话,建议刚开始还是不要以留用为目的。我刚开始本来是以留用为目的,所以刚开始做事就会很急,而且总想不犯错,心理负担很重,本来每天的工作压力就很大了,还会给自己增加压力,这会让实习初期很不好过。而且随着后来对实习的领域及团队有了了解之后,就不想留用了。现在想想,刚开始那样实在是没有必要,不如心态放平一些,这样也会好过一些。”如果你发现实在遇到了和自己很不合适的团队,身心健康第一位,微笑着拒绝说再见。不是非要成为魔圈所、红圈所的律师才叫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掘自己的天赋,在自己的赛道上走稳每一步,无愧于自己就好了。这不应该成为困扰你自己的压力。3.摆正心态,你只是来实习的有的时候你来实习,领导总要象征性的说一些欢迎词,但你要懂得规矩懂得分寸。你也只是来实习一段时间,并不属于这个单位,不要过分关心人家内部的情况。“我来实习时领导说,我们单位关系比较简单,不需要考虑什么级别,有问题随时和我说,直接来找我就行。但是你真的直接找上了,分分钟给你直属领导脸色看,潜台词就是你看你的人,不懂事。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还是要先看看身边人怎么做的,弄懂规则。毕竟你作为一个新人,要搞清楚状况。”“如果领导问你对部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的时候,首先要说我学到了什么什么,再精简的提出少量小问题,领导极其有可能只是客气一下,并不想听你作为实习生的指点江山。这是我的血泪教训,当时在某市行政复议局实习,针对案卷的一些细节提了很多很多改进建议,然后被领导质问为什么要给这个实习生看之前的案卷。”“对于不懂的事情,也不一定要问。很多看上去奇奇怪怪的选择,不合理的决定,可能是领导的小心思。贸贸然的发问,把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样子弄破了,你得挨骂。比如单位今年做一个规划,乙方工作成果完全不合格,完全不懂为啥会选这个乙方,并且作为甲方,完全是在干乙方的活。但实际上你可能并不知道双方之间的关系。”“有的单位干活的时候也别拼命干,不要随意揽活,因为有的时候领导这个活儿是属于要给某人当作刷简历的,结果你抢了反而让领导难办。还有就是不要和别人攀比干了多少活,因为你不知道人家爹是谁,虽然人家是过来养着的,但也是需要干活儿的。”二
实习工作中的具体细节
(一)如何选择一份实习
1.学会甄选实习,做好职业规划若明确知悉自己的目标,请坚定去追寻;若对自己的未来暂时比较迷茫,一定趁在校期间多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岗位。法学生大多以“进红圈”“拿高薪”为目标,一方面红圈所高大上的办公环境以及高昂的薪水具有极大诱惑力,一方面更多是一种从众的选择。但法学生的出路并非只有公检法、律所等常规去向,高薪的不止有红圈,还有各风口、热门行业的法务例如互联网科创、新能源汽车、游戏等,甚至传统行业例如地产、建工、养殖等的头部企业;可考虑的岗位还有董秘、投融资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岗位,这对于有非诉经历的法学生则是有更多优势的。无论做何种选择,一定要从自身出发,如有必要可以列表明细自己的条件,包括性格特征、专业背景、兴趣爱好、优点、缺点等。多尝试不同行业的实习,让自己对未来的工作更加了解,也更明白自己内心所求。“我本硕在校期间一共经历了三段实习,分别是诉讼、非诉和法院,但在秋招时投的公司总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去律所/法院?”这句话意味着,他们对没有公司实习的同学存有志向以及能力的怀疑。”2.确定实习前做好尽调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尽调,想尽一切办法了解这个团队的合伙人、主办律师的团队氛围。包括问同学、问同学的同学等等,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如果听说这个所很多团队的氛围都不太行,宁可放弃所谓红圈所的实习机会,换一个同学去过认为氛围好的所实习,去哪都能学东西的。如果有PUA的传言,不要有“我好好表现应该不会这么惨吧”的侥幸心理,没有人工作不犯错,心理折磨比熬夜加班更痛苦。实习机会还会有,心理健康最重要。其次,还要认真了解你即将所在岗位的相关工作内容。可能面试前根据招聘能够大致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事务,但并非完全跟你过去的实习经历匹配,这时就需要做好“事前尽调”的功夫。如何“事前尽调”,就是倾其所能问前辈或自己通过百度、知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