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想再去提起这件事,因为已经过去了五天的时间了,可是,从原本出场的好评连连,甚至惊动了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这样的国家媒体前来捧场,的确是备受瞩目的。
但不到两天功夫,被“鸡汤”灌的满脑油腻的人们突然醒悟过来,这并不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而割裂现实与理想重要的原因是,总有些自以为是的资本,想要用大多数人被生活压弯的躯体,去凸显着小部分人所谓的精致高雅,最终轻而易举地忽略掉了社会本应该存在核心群体。
我说的便是B站在“五四青年节”这天推出的三分多钟演讲《后浪》。老艺术家何冰在聚光灯下慷慨激昂的歌颂着新一代年轻人。说实话,三分钟的时间里,我的确是被震撼到了,而且,这也是多年来被90后和00后捧着的“小破站”可能关键的翻身一战,所以,满怀激情中也带着一种奔涌的力量。
虽然只是“B站”的宣传片,可却与公益广告差别不大,在何冰铿锵有力的演说中,观众感受着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新时代。画面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甚至传递着一种对未来的向往,着实让人热泪盈眶。
可是,在上线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热情退却后的反思,逐渐让人们开始用一种带着批判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演讲内容。
宣传片里的生活实在是太完美了,这种绝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富足精英生活,居然就能够直截了当地代表了时代发展中的所有“后浪”?这让荧幕前啃着三块多的面包,为了几千块钱工资熬夜的年轻人,默默留下了眼泪,原来,在时代的眼里,他们只配成为任由浪花肆意冲刷的沙子。
1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努力的辛酸和无奈
宣传片里,滑板、跳伞、滑水、游泳、旅游、极限运动、野外探险和舞蹈唱歌,繁华都市里的休闲娱乐,不断填补着因为精神空虚带来的迷茫,可我想,繁荣背后所应该塑造的不仅仅只是物质世界,更重要的还应该包含精神世界。
按照影片的理解,“后浪”应该是这样的,在那个叫做诗与远方的地方,藏着一切皆有可能的爱好,你热爱的便是能够实现的梦想,触手可及的世界让你拥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甚至,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你就能够生活在充斥着各种国际语言的家庭环境里……这是新时代眼中中国青年应该有的生活,是无数挣扎在底层的年轻人拼了老命都换不来的精致生活。
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十四亿中国人里头,能够享受这种福分的又有多少人呢?
我很好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逐渐把某种虚拟幻想的世界当作了真实的生活,把物质堆砌的华丽当做了炫耀的资本,那些被冠以梦想的作秀背后,实则是某种朴素价值观的扭曲,和用少数的精致取代多数平凡的自我臆想。
现实是很残酷的,这是社会普遍的认知,可偏偏我们不愿意去直面这一点,反而试图用虚拟的幻想作为粉饰的手段,忽略了本应当被肯定和称赞的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付出。《后浪》成功的撕裂了现实和梦想的正常性,将人们推向了梦想异化后的虚假。
在我看来,中国大多数的年轻人正在经历的生活,并不是宣传片里所描述的那么光鲜亮丽,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修饰自己的生活,默默无闻奋斗的背后藏着全家人的期盼,而在压弯的脊梁下面是咬牙坚持的辛酸。
寒窗苦读的农村孩子,不得不花数倍的时间去适应城市的生活,几平米的小屋里是整夜整夜的加班,为的就是能够把起跑线上输掉的东西给找回来,忍受着独自漂泊的苦痛,忍受着回趟家都得精打细算的酸楚,忍受着找工作的歧视和职场的潜规则;努力攒钱的小两口,对着面前的高楼大厦痴痴地傻笑,也许,他们再奋斗个七八年,才能勉强在旁边买得起七十多平米的小屋,有了属于自己真正的家;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前提下,勉强挤出点时间才能进行的省内旅游,还会为此规划一个礼拜,然后选择最便宜的方式。
《后浪》宣传片的确很“浪”,它成功的忽略了那些虽然暂时无所作为,但一直默默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在《后浪》制作团队眼里,所谓真正属于新时代的“后浪”,大概就是那些可以有大把时间过上别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不用为了生存发愁,不用为了物质奔波的那一小撮人。
想一想这次疫情期间冲在一线的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吧;想一想风里来雨里去烈日下面还奔波的年轻外卖员们吧;想一想跋山涉水进入贫穷村寨,绞尽脑汁为群众脱贫解困的年轻干部吧;想一想拿着微薄工资待遇,却还得遭受家长指责,领导谴责,社会怪责的年轻老师们吧;想一想为了能够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努力承受一切苦难的年轻人吧。
虽然他们处在社会底层,却是真正支撑起国家这座大厦的基石。可《后浪》宣传片里,居然很巧妙地忽略了他们,然后,把致敬年轻一代的目光45度角的上挑了。在我看来,这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歌颂的精神文化,除了在对比现实中产生的落差感之外,剩下的似乎就是故意分开的阶层关系。
2“前浪”羡慕“后浪”的生活条件,“后浪”更应该羡慕“前浪”的精神文化
在老艺术家何冰的演讲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致敬”,一个是“羡慕”。
说实话,当这两个词从一个老前辈嘴里说出来时,作为后辈的我着实汗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这个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里,作为曾经为了社会发展奋斗的老一辈,才应该是我们羡慕和致敬的对象啊。
环境决定发展,可环境有时候却未必能够促进全面发展,不信你就看看有多少孩子沉迷游戏而忘记自我,有多少孩子在物质攀比中扭曲自我。当生活环境极大富裕,不至于为了吃饱饭而焦头烂额时,这种物质带来的暂时性满足,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去放开手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片子里提到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可是这种权利并不应该成为被羡慕的东西,因为选择是一种本能,只是,因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宽松环境,让这种本能更能得到施展罢了。
在我看来,我们更应该去致敬和羡慕的,是老一辈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为了未来生活努力拼搏的奋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初心坚守,顶天立地敢作敢当的勇气,开拓创新摸着石头也要过河的无畏。
想一想,现在年轻人身上有几个人是有这样精神的?有几个是对国家有过贡献的?年轻人还在成长,还在经历,还在慢慢塑造着自己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只是因为生活条件的好了,就成为羡慕和致敬的对象,那么,只会捧杀,而非激励。
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物质追求欲望,当用物质富足作为自由和精致生活的幌子,忽略了那些为了生存就已经筋疲力尽的底层劳动者时,你还能说这是在歌颂真正的“后浪”吗?恐怕,绝大多数“后浪”是无法进入资本的法眼的。
我知道B站有自己的目标受众,可能拍摄这部宣传片的初衷,也是为了能够展示自己受众群体应当追求的生活品质。可这次它错了,宣传片给了人脱离了现实土壤的错觉,然后,还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告诉所有年轻人,没有什么艰难的平凡,有的只是努力挤进精英圈子,享受诗与远方的快感,你没有这样精致的生活,你就不配成为时代的“后浪”。这让那些拼了命努力的工作,兢兢业业的为了家庭奋斗的普通大众,只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没被拍死在沙滩上,倒是把后浪给拍死在沙滩上,这叫什么事呢?
如果让我去阐述什么是“后浪”,我倒觉得可以这么概括——
拥有着吃苦耐劳的勇气,虽然会有暂时的迷失,却从不放弃为了更好生活的追求,能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从容处理人际关系,既能够直面生活的惨淡,又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既能够传承前辈们的优良品质,又能够摸索出适应时代的新精神。
记住,“后浪”不是小撮人的意淫,而是大部分人在平庸中坚守自我和追求自我的默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