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0日著名画家张巧堃先生,水彩个人画展《昆明记忆》在昆明市同德广场隆重举行,此次画展得到了艺术爱好者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张巧堃70后昆明人,职业画家,独立艺术家。
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获文学士学位。
年梅里说,来——
水彩个展文林美术馆
年昆明记忆·后海——
水彩个展同德昆明广场
夏天,是美好的季节。对于孩子可能是特别美好的。
小时候,肉虽然少,但相比猪肉和鸡肉,鱼肉相对更容易得到,因为我们有滇池。可是小孩子是很怕吃鱼的,那些无所不在的小刺,一旦卡住喉咙就是恶梦。为了乐趣也是为了给家里增加蛋白质,我经常跟着我爹去钓鱼,很多个礼拜天,我坐在他的大28五羊单车上,龙头上装着两个饭盒一个保温水瓶,横杠上绑着三棵钓竿,后衣架上一个包,里面装着两件雨衣,那是我的专座。这个季节,草海大坝,积善村,高峣村,龙门村,辉湾……都是垂钓者的乐园。大坝外水域宽阔,甩杆收杆比较豪迈,属于力量型,钓起的大多是白鱼和鲤鱼。大坝内水草丰美,扒开水草形成一个塘眼,鸡毛梗做的浮漂放入其中,是钓鲫壳鱼和草鱼的好地方。另有水稻漫连天,地块间,水沟纵横,那里面也有鱼。大一点的水渠,也是钓鱼的好去处。如果雨下得大了,滇池里的水倒灌进稻田,那是绝佳的钓鱼机会。鱼儿们冲完了浪会蜂拥着去吃开花结穗的稻子,运动得多了,肚子自然饿得快,吃得素了,蚯蚓的腥味又能勾起更大的食欲。所以在倒伏的稻田里钓鱼,不仅钓的多,而且鱼都比较大。但是,这种机会却很少,大概三四年一次。装备还得好,高筒雨靴或者水裤,最好有个轮胎内胆,可以坐在上面钓,要不湿漉漉的站在水里,那种滋味跟自找苦吃一样。大人们自然极羡慕装备好的人,只是这样的人也极少,所以能钓稻花鱼是大人们的梦想。
对于小孩,下雨的天气是不让单独出门的,一则淋湿了容易感冒生病。二则下了雨,田间地头泥滑水满,溪流湍急,相对危险些。我们等着雨停。山中的雨,汇成溪流,哗啦啦的联通滇池,鱼儿们也顺着这个通道进山游玩,途中它们要经历人类布下的花篮迷魂阵,守株待兔的扳筝,区域进攻的撮箕,突如其来的一双五指山。最终它们能进到一个个拾级而上逐渐平静的小水潭,悠然自得的游着,并为日后人们野炊的菜谱上增加一点意外的收获。
这些经历和记忆,在如今重商主义的潮流下都已成往事,我们周遭的地理早已面目全非。只是我时不时的会突然想起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勾引着我想去看看它在现实中变成什么样子。于是我去了草海大坝,高峣村,龙门村,辉湾……它们有的变成一番陌生,没了记忆中的任何一点样子。有的依然风景如故,原来碗口粗的小树现在都能环抱了。而那些夏天本该绿茵茵沉甸甸的水稻田,却是永别!隔着水岸两边,不远处高楼林立,房墅林茈,高架桥上汽车来往行驶;眼前滩涂上渔网横垣,水鸟漫步觅食,湿地里秧鸡田鸡嘘嘘发声,各过各的生活。当风呼的吹过水面,荡开天蓝变成深蓝;当白鹭唰的飞起来,缓缓悠悠又落下去,记忆似乎全活了过来。
然而,这也是现实和记忆的距离。我们记忆中的故乡越来越小,在现实中不断的沦陷消失,不变的呢,除了那点越来越靠不住的记忆外,只留下了光影和色彩。
?后海-冰淇淋筒
这条路把滇池隔成了草海和外海,一边是西山,另一边是观景大坝和海埂公园。
路上的冰淇淋筒在阳光下显得鲜艳夺目。
路面上分割出一个空间,一台挖掘机为滇池水体改善的项目作业着。往来的车辆有条不紊,汽车亮起的尾灯,和冰淇淋筒的红色相呼应,映衬在大面积的灰色中。
日常生活的诗意,有时是时间的某个节点。
?后海-测绘2
滇池水域,对面是今日城市,高楼林立。
水面上的这艘测绘小船,可能是为今后城市建设勘测数据。
这样一个工作的场景,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面。
关于城市的发展,有时我们喜欢,有时我们叹息。
我们喜欢城市的热闹,繁荣,流动和便利。
叹息着随着高楼的增加,城市也越来越雷同淡漠毫无特色。
但我尊重这些劳动的人,他们使用简易甚至简陋的工具,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做着贡献。
?后海-城市的眼波1
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电力的使用量。
而灯光却又是城市繁荣的表象。
在滇池岸边,看着这些粼粼灯光,我把它们称之为城市的眼波,顾盼流转。
那些灯光里,代表的是一个个生命的状态,工作学习生活奔波休闲,在夜幕下,城市的眼光流动起来。
?后海-城市的眼波2
每个繁荣城市的上空都是亮的,它用自己的光掩盖住了夜空的星光。
好吧,既然星星消失了,就当它们都落在了人间,变成了城市的眼波。
?后海-大坝
这个大坝是东风坝,它基本还保留着我小时候的样子,只是岸边的桉树长大了。
对于垂钓的人,休闲的人都是一件好事。
画里的桉树,不是我以前画的那种手法,它们如此粗壮挺拔,让我也放肆了下。
雨后留下的水坑,见证了这条土质大坝的久远和坚强。
?后海-灯影桨声里
天还没有近黑,云朵依然有彩,华灯初上时,所有的物体都看得见,所有的色彩都能表现,这接近一小时的时间里,是最和谐的。
青山不动,倒影如动。
波涛声撞击着堤岸,风大时偶尔能听到,桨声是听不见的,只是眼睛看到了划船的动作,自动脑补的结果。
就像在夜里看到灯光,心中会有一些安全感。
天上人间的光,给了我多一些表现的空间。
?后海-滇池月夜
太阳落下月亮就要爬上来,这个大自然亿万年不动的规律。
但有几天是会让人心不安的,那就是晦月的那几天。
嫦娥这个女子怕就是受不了这几天所以才去奔月的吧。
人们都爱十五的月亮,还给月亮一个节日。
夜里,月光如华水银泻地,月亮带来的光在黑暗中给人予安全感。
我也爱月光,如果我把画面中的灯光去掉,那就是滇池西山千万年来的样子。
月光依旧青山依在,变的是人类对黑暗的恐惧感在减少,即使都是晦月了,我们还有灯光。
?后海-独钓黄昏里
黄昏时,我们大多都还在路上,或在电单车上,或在车里,或在地铁里。
巨大天空下的黄昏,我们可能很久没有看到了。
这个钓鱼人,可能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黄昏的昏黄,他的注意力在水里的鱼钩水面的漂。
但是,他在这黄昏里的专注,他独钓黄昏里,而我也享受了这个黄昏。
?后海-摇啊摇
这个场景千百年来未变吧。
滇人要从昆明城去到西山,海口,晋宁,官渡,最便捷高效的就是船了,当然,不是这种小船,
而是帆船。这种小船,只适合短途走个亲戚串个门。
?
后海-废弃的渔船
草海有一些废弃了的铁皮船,它们可能是用于打捞水葫芦而放置在岸边的。
有时候也会用于捕鱼。
这些铁锈红的船体在水,风,阳光的作用下更加斑驳。
滞留的时间长了,船体进水甚至长了水葫芦,在夏天水葫芦花开,倒也是一个盆景,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感。
?后海-黄昏垂钓人
在中国文人画里,渔父是一个有特殊审美的主题。
它意味着风波,意味着坚持,意味着有目标,意味着有收获的希望。在风波中的判断,等待,隐忍,果决,甚至放弃。
在古代文人的世界里,很容易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中代入渔父的心理隐射。
还有一种置之事外,只为自己而为之的,是独钓寒江雪似的孤傲美感。
?后海-睡莲黄昏
画睡莲最厉害的莫过于莫奈他老人家了。
他的画让人高山仰止,看画行止。
我绕不过去,只好硬画。
荷花也是文人画的一个主题,意味着高洁,神圣,一尘不染。
而画睡莲的极少,姿态一低,寓意就变了,无论你有多好看。
有意思的是荷花用油画画出来也让人觉得有些尴尬,这是文化的生殖隔离吧。
?
后海-柳飘飘
草海的水质有了很大的改观,成就了睡莲的生长,它用花来展示它的美。
虽然题目叫做柳飘飘,但抱歉了柳飘飘,你只是个群演。
而睡莲也只是个配角。
?后海-暮光
这批画,我沉迷于黄昏,夜晚。我想画出一些不同的感受,小画幅要有大空间。
对自然怀着欣赏赞美的态度,我没有创造出什么,只是表现出自然千变万化的一面,仅仅是这一面就让我心悦诚服。
?后海-暮归
雨后,路上形成的水坑把世界增加了一个层面,使世界向下无限延伸。
我着迷于这种假象,它把画面变得更加复杂。
?后海-夏末
夏末的傍晚,湿润而温暖。
天光的暖色增加了这种温暖感,绿色的树也放弃了中立,而枝干更是举手投降。
唯有天空的那点鸭蛋蓝算是平衡了色彩。
?后海-夏天的云
夏天的云,天空中的棉花糖。
经常会有一团团云彩叠加形成一个超级大云团,这时天空越显得宽阔,云越显得像个棉花糖。
云彩映亮的水面,反射的白光在湖水的波动中散射向四方。
在这虚实之间,世界仿佛静止了。
没错,流动给了我静止的体验,而我把这个体验静固画面上。
?后海-夜鹭
有朋友说这张画有一种强烈孤独感,我尊重这个想法。
如果你看了有别的想法,请告诉我,谢谢!
?后海-渔网的挽歌
滇池岸的那头,城市的摩天大楼是现代化的标志。
那些密记的建筑是一种叫人的生物的集聚地。
滇池岸的这头,滩涂湿地上晾晒的小小渔网和游荡悠闲的白鹭,是人这种生物曾经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个人类最大的愿景了,希望我们早日实现。因为我们伤害了自然,自然会加倍的还给我们。
高古文化文化传播,需要财富供养……感谢